海.jpg

(圖1:電影海報。圖截自開眼電影。)

【心理價值】是《第三十六個故事》的故事價值核心,也是身為7年級生的這代較為重視的。

 

80年代前,人民的【物質價值】幾乎等同於【心理價值】,少數以後者為個人價值核心的,往往被以「瘋子」稱呼,然而20年時光荏苒,當初的這些「瘋子」如今是林懷民、李安、陳樹菊、聖嚴法師、陳定南及數不清的台灣之光,默默的、自我發光的存在。並非要否定或輕視商業人士的存在價值,而是通俗且用盡生命去追求得到的物質名利成就,帶給人心的鼓舞教化效果遠低於藝術及宗教價值,除政府與財政部數字能得到美化,其正面的教育意義又是為何?

1.jpg

(圖2:(左)林辰唏和(右)桂綸鎂外型是真有幾分相似,演起姐妹相當適合。圖截自開眼電影。)

 

《第三十六個故事》提供我們一個從新思考的角度。設計公司的上班族毅然拋下工作,只為圓個咖啡店的夢想,聽來霎是芭樂幾分。這是個每個人都想開咖啡店的時代,因為咖啡店帶來鬆懶的休憩空間,因為咖啡店感覺是個可以輕鬆養活自我且創作歡愉氣氛予人的志業,因為咖啡店不用面臨老闆叨叨絮絮或怒拍桌子的場面,因為咖啡店是個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屋簷下。咖啡店的夢想成為逃離現實的虛擬窗口,在挫折的時候還有個什麼可以一手攬住,假裝遠方就快到達,創造一個可以為夢想繼續忍耐現實不滿的目標。

 

這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社會風氣極端物質化的果實,我們眾人皆承受(享受)著。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渴望雙B、豪宅及美麗人妻和小開第二代,只是媒體的炫染讓此風氣如安非他命般點滴的讓你上癮,直至迷失自我。

 

2.jpg

(圖3:林辰唏在腳踏車這段,展現自然清新的一面。圖截自開眼電影。)

 

《第三十六個故事》如果只是咖啡廳就未免太過單調,「以物易物」成為此片最大張力的來源,也是再度重申【心理價值】的戲劇核心。縱使飾演姐姐的桂綸鎂是劇中第一主角,但其實導演所要傳達的初衷,是落在妹妹(林辰唏 )身上。

 

經典版無敵鐵金剛 = 架上老照片

舞廳亮亮球 = 芭比洋娃娃

求婚老吉他 = 搖搖小木馬

兩首歌 = 日文童謠書

1個故事 = 1個肥皂

以上後面都得加個問號,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3.jpg

(圖4:桂綸鎂劇中飾演的性格,相當符合她的氣質。圖截自開眼電影。)

4.jpg

(圖5:這種簡單佈景的畫面,讓人有進入舞台劇的錯覺。圖截自開眼電影。)

 

自己特別喜歡劇中妹妹的性格,一種大無懼的表現,一種不屈於世俗價值的堅持。或許有人會說,這只是戲,在現實社會是不可能這樣,但無論是藝術還是創作,無非都是提供給人不同的思考角度,是否追隨或效法,端看個人的選擇。


特別要提出的是《第三十六個故事》的音樂製作,獲得《2010台北電影節》的《最佳音樂》獎項,其製作者就是作家雷驤的女兒「雷光夏」所作,在此之前並未受到太大矚目,殊不知她早在1995年就已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獨特的慵懶樂風,是她一貫的特色,更是和此片樂活青春的氣氛十分融合,獲獎可謂是實至名歸。

 

這是部輕鬆寫意的青春電影,有親情、有愛情、有夢想,是有那麼些虛妄的感覺,但嘗到甜美的果實之前,逐夢者大都以「瘋子」的身分存在這個世界,您說是不!

 

好蘋果推薦:●●●●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