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jpg

在台灣談起切‧格瓦拉(Che Guerrilla)的名字,若不是有接觸過他生平或故事的,知之者沒幾人。潮流店裡的T恤常常印著他的頭像,捲髮與濃密的鬍鬚在他死後的數十年裡,被流行文化不斷的消費,然而消費者又有幾人明瞭切所代表的含意;如果你只是覺得帥的那個人,那不如脫下吧!資本主義產物下的切。

 繼【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之後,【切:39歲的告別信】一片無非是承接了切人生中最後一場革命的故事。

 在此片中沒有太多的矯情,或許革命無法做作,也正是如此才令人尊敬。因看到偏遠地區的農家小孩無法上課、生病無法就醫、軍閥政府無法提供相當的社會福利,切挺身而出,以一外國人之姿,以古巴軍隊最高指揮官之姿,放下國家與家庭,拋棄一段成功革命後的榮華富貴,扛起那無法閒置過的正義之槍,喬裝前往非洲剛果,貫徹世界革命的終極夢想。

 然而,觀眾可以在片中的劇情走向中瞭解切的個性、領導能力與魅力。尤其在魅力上更是20世紀傳奇人物中稱得上數一數二的,連敵方士兵,都以看待偶像的心情來面對,甚至差點替他鬆開緊綁的繩子;切的魅力,在最困頓的時候,依然迷人。

 戰爭時代塑造英雄,資本主義時代,英雄何在。切本身就是無法閒置看待世界的人,如果是在21世紀,發現他的地方可能是在伊拉克、西藏或是非洲,任何人無法獲得平等對待的地點;或許新世紀還在等待英雄出現,像切一樣的果斷與勇敢的人來帶領我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