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Movie&Book&Music (8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通天神探狄仁傑英文海報.jpg

(圖1.外文版的海報帶有濃濃的神祕風。)

  總算一解心中疑慮,在寫下《通天神探狄仁傑》心得前,一心就想解開飾演易容前的鬼市太醫汪驢本名是什麼,總算皇天不負好奇心人,終在《開眼電影網》找到答案。

通天吳耀漢.jpg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猜火車首.jpg

選擇生活、選擇工作、選擇第一棟房子、
選擇牙醫保險、休閒服和相配的行李箱。

選擇你的未來,但是為何會有人想要做這樣的事情?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3443.jpg

歐美國家的思潮,始終直接的、間接的影響著東方世界的我們,電影就是最常見的方式。《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所代表的莫過於是加強西方個人自由思潮的柴火!

不可否認的,大家都想打造一個烏托邦的世界,從個人、國家到世界,誰不想擁有個安居樂業、不愁吃喝及閒適的生活呢?不過可預見的是資本主義(個人自由)VS共產(共享共榮)主義的戰爭,是永遠不會有個絕對的誰勝誰負。

拉回《享》片,這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探討了許多人生的課題,當然是站在個人主義的角度上去杜撰描寫,新婚後的輕熟女作家、無子女、無性生活、物質生活無慮等等,卻在某個時間點,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因為在固有的盲目的生活中,突然她失去的標靶,箭在弦上,唯有心慌。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賓漢.jpg

《羅賓漢》是英雄電影,是那種壞人會把你恨得牙癢癢的電影,劇情很大眾,但也很精采的電影。

過去我記得的美國影星名字(還能和臉對得上),只停留在尼可拉斯凱吉、威爾史密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布萊德彼特、安潔莉娜等等一般人也會記住的影星,但【羅】片激起讓我想認識男女主角的欲望。

先說說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拜網路之賜,很快的就能知道她是《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女主角,愧疚的是,即使看了《班》片這樣獨樹一格的電影,我還是始終只記得布萊德的帥氣。又拉回布蘭琪,事實上,她並非挺美的女星,但卻散發出一種獨有的氣質,就她在《班》片和《羅》片的角色設定上,頗有相似之處,都是面對著兩段情感的拉扯,她很能細緻的詮釋出割與捨的心裡衝突,卻也能表現出在劇情架構裡必須恪守的表面倫理,再次的証明,人的美,表面只佔了10%。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面啟動.jpg

 《全面啟動(INCEPTION)》的佳評如潮,在等待二輪上映前就已耳聞許多,待二輪一上映,隨即入座觀賞。就電影英文名稱Inception字面意義而言,Google字典給了「開端」、「創始」的解釋,我也兀自做了綺異的解釋,「或許,我們現在也正在夢中。」

 不得不承認,《全》片的編劇是個心思縝密、邏輯暢通的人,劇情主要的三層夢境讓人不免聯想起企管用書中常用的支線圖,又像是拆不完的禮物箱,拆完一層發現禮物後,竟又有一層鎖等待著解開,緊湊的安排,使觀者大呼過癮。

 而《全》片中談到許多關於夢境的理論,且具體的把夢境實體化、真實化,並談到夢是可控制,甚至是可設計的,這讓我想起在高中時補習班的一位數學老師所說的類似經歷。他談到,有陣子自己一直夢到老虎追著他跑,而且出現的頻率特別高,但有天他就想,下次再夢到老虎,一定要控制自己停下來,甚至打倒老虎,他說,一開始很難辦到,況且也不是每次都夢到一樣的夢境,但久而久之,有次他真的停下來,並且用身體所不能做到的姿勢,打敗老虎了。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星期天.jpg

這部電影的心得,差點就給時間流逝消失去了,直到前幾日從彰化鄉間與越南勞工的計程車共乘的經驗中,激起想寫的欲望。

外籍勞工在台灣是相當尋常的事情,漸漸的也在各地形成自己的文化,外勞街、外勞酒店、外勞商圈,這些透過工作、婚姻、偷渡而來台灣長期居住的新住民,確實是把這當成了第二故鄉了,但故鄉總還是故鄉,那兒有年邁的父母,那兒有孤寂的妻兒,那兒有在這永遠尋不著的家鄉味,鄉愁,是無分國界的。

《台北星期天》的劇情架構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產生,和多數的新住民處境大相逕庭,而本片導演何蔚庭邀請到菲國當紅影星的助陣,更是為《台》片的精彩度大幅提升。

無論是飾演吊兒啷噹馬諾奧的Epy Quizon,還是臉部表情憨直卻喜感頗佳的迪艾斯(Bayani Agbayani飾),都有令人驚艷的感受。前者的天馬行空與後者的多慮穩重呈現相當的對比,但這樣的對比就有如七爺八爺或王哥柳哥的搭配,頗有互補之效。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頁台北.jpg

台灣的觀眾獨愛得獎的台灣作品,卻又常怨在得獎的作品裡得不到期望中的回饋,這其中的落差,無非是在各大獎項的評審皆站以較專業的角度評斷一部電影的好壞,一般大眾則是抱持著欲獲得某種娛樂性的心態進入影院,兩者的距離,不難得知為何好萊塢的電影,始終廣佔市場。

《一頁台北》即是得獎作品中相當顯著的例子,和前陣子火紅的《父後七日》得到的觀眾迴響頗為類似,極端的兩方有人認為,又是媒體炒作起來的國片,另一方則歡心的認為,台灣電影的發展,似乎又進入新生代遍地開花的成長期。

我屬於後者。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讓愛飛起來.jpg

又開始看電影了。在金馬影展頒獎後的冬季,熟悉的出租店、隨手挑選兩三片主流的、非主流的電影,囫圇吞棗罷的也好、那電影開播前的氛圍,又引起沉寂一陣的電影癮。

《讓愛飛起來(Ricky)》敘訴著單親媽媽和她一個小女兒,及工廠認識的西班牙男性、陷入熱戀,最終,主角現身,可愛至極飾演嬰兒的亞瑟‧裴耶(ARTHUR PEYRET)。

如同有人這樣說過,亞瑟‧裴耶是個巨大又美麗的嬰兒,也有人說他演技很好,倒不如這樣說著,他只是剛好符合電影劇組想要呈現模樣的角色,嬰兒的可控制性,我想,當過父母或哥哥姐姐的,多少能體會一二吧!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SCF3063.JPG

正如公司前輩所言,魯迅、阿Q正傳、狂人日記,已是被討論到爛掉的題目了,但書海無涯,近來自己才開始接觸這廣受爭議的作家與其作品,歷史的部份並未有所深解,但就小說而言,儘管架構鬆散,但受人喜愛的是,魯迅透過故事,說了些別人不敢說的,實話。

聽過魯迅也好久了,記得國中老師就在講著他、高中老師又講、大學老師也提到,聽阿聽的,讓人不想讀他都不行。「阿Q正傳」的版本很多,照片中為香港三聯書局出版的評注版,對於歷史淵源了解不深的自己,讀來清楚許多。

「阿Q正傳」像是人類版的懺悔錄?還是紀實錄?多少都是吧!雖當時魯迅是以中國人的民族陋習作為針砭目標,但隨著時空的轉換,多少能從中應證到,書中描述的人性缺點,不只屬中國人擁有,故阿Q,像是人類潛藏的陋習的總稱。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嚇到笑.jpg

《嚇到笑》是部新加波味很濃厚的電影,也可以說是「梁智強」味很重的電影,有看過《錢不夠用2》的觀眾應該可以嗅出這樣的氛圍。

導演梁智強的電影充滿反思的精神,從社會現象、親情關係到倫理道德,結局通常芭樂味十足,但總能賺人熱淚與頓時的平靜。

大眾的現實困境需要大眾的角度解析,無論是《錢不夠用2》還是《嚇到笑》都是如此,皆無太艱深的影像象徵,亦無高科技的拍攝技巧,甚至在動畫的部份更簡單到不合時代趨勢,卻能一一點到現況的關鍵,直敲觀影者的內心,才會引起這樣熱烈的迴響。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唐山.jpg

金馬獎項甫頒布,《唐山大地震》雖未能獲得獎項肯定,但其藉由災難事件敘事道出的中國民間故事,站在客觀的電影立場,煞是感人肺腑且令人省思的。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飾演長大後的女兒方登的張靜初。張靜初對於為什麼每次接得角色,都是極端性格居多有過這樣的回答:『個人興趣吧,我覺得重複自己沒意思。而且能遇到這種比較極端、很典型的人物,其實挺難的。不是每個演員都有這樣的機會,也不是每個演員都敢挑戰這樣的角色。那剛好找上我,我也願意去嘗試……』

不難想見的,張靜初這樣個性的演員,是每個想成為大演員的心中所需具備的因子,就像創作者或藝術家,總希望在某種的階段性完成後,挑戰更寬廣的領域,試探自己的邊際,不斷挖掘自己,抱種實驗性的挑戰心態,這是熱情,在演員的角色上。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84.jpg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反戰人士,誰想好端端的來個你死我活,但這世上偏偏就有一種人靠著戰亂與殺戮為生,這種人賣武器、飛彈、槍枝、子彈,有部電影描述著他們的一生,叫做「軍火之王」。

尼可拉斯凱吉始終是賣點,即使近年在爛片多過好片的窘境下,但始終都會有群不知為何被吸引住的粉絲在苦撐著票房。這部五年前的「軍火之王」,整個故事的調性倒是蠻有他的風格。

電影和書籍等傳媒一樣帶有揭發社會真相的責任,只是水果媒體的風氣在全球似乎無所不在,於是我們所能見之處,皆被套上了層層假象,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假像,只有局內人最知道。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自己的星球裡做夢.JPG

常常我們藉由閱讀別人的故事,來化為自己成長的能量,像是一道道的強心針,打在弱不禁風的病人上,爾後即是一段聽天由命的等待嗎?

從看別人如何做夢,到執行夢的過程,是一段令人心曠神怡的勵志故事,因為人們習慣吸取自己喜愛的、美好的部分,反射性的把作者提到的那些極其苦澀的孤單與絕望拋卻腦後,頓時以為,夢想的達成像是從家裡走到附近的便利商店一般,充滿暫時性的,信心。

即使是這樣,作夢的人,始終還是不曾放棄過追夢的路。「黃俊隆」,以英國文學家T.E.Lawrence的「有人睡覺時做夢,有人醒著做夢,而醒著作夢的人比較可怕,因為他真的會去做。」做為座右銘砥礪自己,從企管系插大廣告系,從唱片公司到出版社,所有的誇界都是一場冒險,以大破大立的精神,一次次循著心中的渴望,勇敢的做夢,【一人出版社】,就是這樣來的。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我承認,這有衝篇數的嫌疑,但我真的很想分享給路過的你、不認識的你、認識的你知道,有些人,是這樣默默的,仔細的,愛著台灣。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宮中等待果陀.jpg

首先,我得感謝教育部線上辭典,基於識字不多,在打齊格飛‧藍茨(ㄘˊ)的中譯名時,始終無法找到正確的讀音,於是打著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OS:其實是現在沒弄懂,半夜睡不著),所以還是上了教育部的網站。

在此之前,若真要讀過和德國有關的作品,無非是遠嫁他方的台灣作家龍應台、鄭華娟等人的書籍,正統德國風格的接觸,這還是第一次。

齊格飛‧藍茨,德國當代最受歡迎作家之一,其實有逛書局的人多少看過他的代表作,《德語課》,探討德國被納粹踐踏的公民義務進行反省,在戰後廣受流傳閱覽,直至今日,譯本已再版不知幾回,仍影響著大戰後的德國與世界各地的讀者。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歲月神偷.jpg

在下此篇「歲月神偷」感想文的標題時,竟陷入一片空白,是劇情易懂易測的平淡,還是描寫人生無常的真切引起,自個兒也無法理出個原因,倒是觀賞完時的那股既惆悵又釋懷的矛盾,腦海中迴繞的,即是「難」與「佳」二字。

關於二字與劇情有關,在此即不多談,但不免和成語「苦盡甘來」有同工之妙,如此說來,亦不難猜測,可對於惆悵與釋懷二感不免想要多說上幾句。

從父母把屎把尿扶養自己至今,也已20好幾,在職場上還常能聽到,你們年輕真好的羨讚,年輕人就是要拼的鼓舞,但偶在夜深人靜卻有莫名的感慨,對於在這個年紀的人或許還沒資格抱怨上歲月不饒人,可仔細想來,歲月還真不饒人,腦海中依稀還記得國中時班級歌唱比賽冠軍的雀喜畫面,這一轉眼,那些時光卻已離我10來個年頭了,而這文一打,那非偷不可的偷兒,亦悄悄回捲起那腳下走過的時間線,誰能不惆悵。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航站情緣.jpg

一直以來「航站情緣」這四個字,不斷的在朋友口中、出租店裡、電視上出現,無論是極力的推薦、舊海報的催眠以及偶爾的片段重播,再再都像是提醒著我,該來看我了。

終於,在第二次租它的時候,看完了,”第二次”對自己而言,是常常發生的事情,因一次租太多而無法全部看完的比例,幾乎快達百分百,往往還Delay個一兩天,真是壞習慣。

所幸「航」片果真是部值得推薦的好電影,無論是灑狗血還是偏文藝的角度看來,都是如此;荒謬的起因絕是引起迴響的關鍵,真人真事改編更是最大賣點,而與主角始終不對盤的機場官員扮演著搧觀者心中一把火的壞蛋角色,恰到好處。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舞舞舞.jpg

看完「美味關係」後,默默給自己下了一個不要間斷寫部落格的目標,當然沒有「美」片主角這麼明確的遠大的夢想,但到目前為止,仍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就以短期為準,國曆年底就寫到編號100好了。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野良犬.jpg

距離看完《野良犬》已經超過十天,遲遲未能寫下感想還真是對不住香港電影這難得的草根庶民風格,雖還是有黑道因子,但比起動不動就槍戰的「無間道」系列,這在《野》片中只能算得上是配角。

但《野》片若沒有黑道這個元素做為兩相對比的條件,人性之善的主題可能就無法較為明顯。近來更讀到一則文章,裡頭陳述著「富人的善舉與致富」,這讓我想起了還未踏入社會即聽到現在的例子,「如果我賺很多錢,就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了,所以我要趕緊賺錢。」在某種層面,自己遲遲無法苟同這樣的理念,總揣測著究竟說這話的人是為了掩飾自己極功利的心態,還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念頭?就理性而言,這句話的表面意義,並無太大衝突,但,故是真善還是偽善,只有說者自知罷!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父後七日.jpg

在媒體的宣傳下,《父後七日》儼然有意打造成《海角七號》後時代主流國片的味道,以黑色幽默的角度綜看生離死別,道地的民間習俗夾雜著隨意的生活用語,的確是部很容易吸引住在鄉下生活成長的觀者。

身為彰化人,《父》片的取景有種再也熟悉不過的味道,像是走出家門,轉角的一處田園花景;嗩吶的嗚鳴聲與透過麥克風開到最大還有A扣的哭爸哭母聲,偶爾會在街角一隅的空地重播。作者劉梓潔以戲謔的手法來看待父親的死後,卻又在無數個跳脫悲傷的情緒後,於環境或回憶的某個觸角,引出在種種儀式忙碌掩蓋下被潛藏的至深哀戚。

《父》片絕非是喜劇,假若是抱持著此心態進入戲院者,肯定會大失所望,它只是把台灣傳統儀式過程與面對至親死亡情緒的極大反差呈現出來,是蠻好笑的,但籠罩著的那股低氣壓,則從未散去。

本片所以在還未正式上映前即引起廣大的迴響,應是作者挑戰了許多創作者較難觸及的死亡話題與台灣傳統儀式,與其說挑戰,倒不說是將完整的主觀與抽離的客觀清楚的對比,有看過書的人應該知道,作者真正的悲傷療養期,是在父後七日,發酵的情緒往往在不經意的一個念頭,徹底崩堤,這是每個經歷過的人定能體會的,然而她卻是把這最不願意面對的回憶,一點一滴的細閱,終成一篇散文、一部電影和再一次的潰堤。

E.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